校友动态 校友动态

返回完整页面
MAPPERS人物|陈哲沁:科研和人生都是一场马拉松
来源:蜀光中学   栏目:校友动态发布时间:2020-07-27 00:00阅读:

 

 

  小时候的我们,总会对这个缤纷的世界充满好奇:太阳为什么是东升西落?彩虹为什么有七种颜色?萤火虫为什么发光发亮?很多问题随着我们成长中的学习得到了答案,但许多问题依旧未解,于是,那些执着着想要解决问题的人走向了一份求索的工作:科研,去探寻世界的本质,与造物主玩一场场黑盒子游戏。

  说起科研,我们总会将它与“高级”两个字挂钩。科研工作者是孜孜不倦的真理追求者,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运动规律,他们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实验、试制,发现世界的基础理论,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依据。那么,科研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是有趣、充满惊喜,还是枯燥、无聊坚持呢?

  本期mappers人物,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博士生陈哲沁,带我们走进真实的科研世界。

 

人物简介

 

 

  陈哲沁,1993年出生于四川自贡,是蜀光中学2010届二班的学生,2010年考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之后推到同系直博,现在即将博士毕业。

 

 

这条路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

 

  MAP问陈哲沁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选择了生物科研这条道路。她说,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她从小就对动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初高中的生物成绩也因此名列前茅,在长期与老师的交流与请教中,她的这份兴趣与好奇愈演愈烈,驱使着她往这一方向前进。“除了兴趣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家里一位我很尊敬的长辈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得了癌症,之后不久就去世了,这件事对我影响很深,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够从事与人的生命健康相关的职业,来让我周围的人能够活得更加健康幸福。”高考大捷,她顺利去到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开启了生物学专业的学习之路。

  本科前两年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学习。大三时,陈哲沁第一次进入实验室,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以肺炎球菌的相关课题开启了她的科研历程学习。而后,她转到了干细胞实验室,进行干细胞分化方面的学习。大三的暑假,她去到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布鲁明顿分校,在细胞骨架方面进行两个月的暑期研学,这次研学之后,她坚定了自己留在国内做科研的决心,申请了本校的博士项目。“我的毕业设计是在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完成的,研究的是纯化蛋白和结晶方向的问题,最后的博士实验室选择了糖脂代谢方向,博士课题是胰岛素受体在细胞学层面上的转运调控。”

  在清华的几年间,陈哲沁逐渐明晰了自己未来想要研究的方向——疾病临床相关。“在疾病和临床相关方向中,我对免疫和糖脂代谢这两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很感兴趣,到最后慢慢地聚焦于胰岛素受体的转运调节,一直做到现在。”

 

 

 

 

一场与造物主玩的黑盒子游戏

 

  很多人会觉得,做科研是一个非常枯燥的过程。当被问到对这件事的看法时,陈哲沁说:“其实不是的,这是大众对于生物专业的普遍误解。枯燥意味着简单重复的无脑操作,但其实做博士课题的过程是非常有挑战的,是一个很长的马拉松。”她告诉MAP,一些计算机、化学方向的项目可能一两年就能做出来,一些工科的硕士甚至可以几个月做一个项目,但是生命科学专业却普遍需要花费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完成一个课题。在五六年中,他们需要去广泛阅读文献,在前人的数据上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再搭建起试验系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去验证或是推翻假设。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注意新发现的现象,如果这个新现象没有人进行过研究,自己又可以要如何去布局与展开。“这是一个非常考验耐力、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过程,和枯燥完全不沾边。”

  在进入博士生阶段后,很难会再有明确且简单的课题任务目标(如优化XX方案)。“博士的研究过程是一个非常基础而又非常大胆的探索,就像是在和造物主玩一个黑盒子的游戏,人类对于这个问题的认知就是黑暗中的一个小光点,而你想把这个光点放大一点,所以你要往外探索,你想要知道外面黑盒子里到底有什么,你做了很多猜想,你猜是石头,发现好像不对于是你又猜一个布,并且你不仅仅是猜想,而且还做了很多实验去验证它,发现好像也不太对,于是你不断地探索,不断玩这个游戏。”而在现实世界中,黑盒子中的构造和逻辑会远远超出石头剪刀布的复杂程度。

 

 

  谈到博士阶段的使命,陈哲沁给我们做了一个比喻。她说,人类已有的知识就像是一个大圈,圈内是人类已知的知识,圈外是未知,每一个研究科学的人都站在大圈的某一点上,用少则几年多则数十年的时间往外突破。很多人穷其一生迎来的突破,在自己的点上看来是一大步,但在人类的知识圈上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突起。但是,正是因为每一个点的人都在努力往外探索,人类的知识圈才能不断扩大,不断地伸展。“很多时候,你做的东西没有人做过,或者只能查到十几年前的文献,你没有太多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办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时候,你只能自己假设,然后用实验去验证或者证否,这个过程里会面临很多很多的孤独与挫败感,你需要不断地坚强自己的内心,直到你将这个课题推进下去完成了博士论文,突破了面前这个小点,你才完成了自己博士期间的使命。”

  这是一个很痛苦也很有趣的过程。“我相信那里有一个客观事实存在,但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实验去验证或者证否自己的猜测,不断去靠近与描摹那个事实,不断在挫折中前行,探索真相是什么样子。在你终于成功窥破造物主的设计机制时,你和你的导师会是这个世界上唯二知道的人(文章发表前),这种感觉就像窥破天光一样,非常珍贵,但也实属来之不易。”

 

 

叩开真理之门的暗号不仅是好奇心

 

  谈到什么样的人适合做科研时,陈哲沁说了三个特点。第一是有很强的好奇心,去研究未知的东西能够强烈地激起这个人的学习与探究欲望;第二是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因为在科研过程中少有人指导,需要自己去探索、试错、摔跟头,这里面包括要有很强的阅读能力,去完成大量国内外文献的研读和积累;第三是要严谨与踏实,能静下心来研究,不急于求成。

  但拥有这些能力并不意味着科研就能成功,科研其实也是一个看机遇的过程。即使是一些能力很强、很聪明的人全身心投入,也不一定能做出很好的成果。卓越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集合,我们只能把“人”这一部分做好。“有的人可能运气很好,研究顺利发表顺利,积累了很好的数据未来还能顺利地走下去,但有的人可能尽力了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这个时候又会出现一次分流,一些人选择继续坚持,一些人选择做其他的事情。”

  那应该怎么决定自己要不要去做科研呢?对于这个问题,她回答说:“如果本科有这样的疑惑,就早点进实验室去和师兄师姐们交流,看他们的日常生活节奏,看实验室要做什么事情,职业发展的方向如何,加深自己对科研的了解。很多时候我们焦虑往往是因为不了解,觉得找不到方向,但其实一旦你开始了解,开始有意地去搜集与接触信息,你的焦虑就会逐渐减弱,心里产生更加清晰的答案,是选择接受还是去拒绝。”

  杨绛先生曾在一封给年轻读者的回信中说到,“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所以外推一下,不要想太多,先做起来。

 

 

 

大自然具有天然的治愈能力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陈哲沁也会利用空余时间来充实与丰富自己,培养了许多爱好。“我本科前两年做了一些科协、学生会这样的社会工作,后两年去了学校的的艺术体操队学习艺术体操,博士的前两年在舞蹈队学习舞蹈,博士三四年级开始迷恋上户外运动,参加了学校的一个户外协会——山野协会,从此就会去玩野营,徒步,登山,攀岩,还有潜水、帆船等一系列户外的运动。”

  这些爱好给了她一个缓冲期,让她得以缓解科研带来的压力。“在一次课题陷入长时间的纠结困境,像是陷入泥淖的时候,我去参加了一次徒步活动,到了北京郊区的山里,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天然的治愈能力。”

 

 

  一般去户外和野外时,电子产品都用不了,人就因此而褪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需求。带上简单的生存必备品,坐上两三个小时的车远离城市进入深山,没有信号没有补给,有的只是队友和自然。“慢慢地我会发现,其实人生存需要的物质条件并不多,很多时候我们在城市里,在工作中走投无路压抑窒息,都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忙碌而喧嚣的生活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可能只有在长途跋涉的旅行中我们才能跳出樊笼,跳出所有的纠结和烦恼,感受自己和自然的连接,感受自然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治愈力量。”

  从此以后,有时间她都会去徒步或者露营,晚上躺在草甸上看看星星,慢慢疏导自己。“自然是简单而直接的, 它就在那里,天、云、山、树、水,各个季节风景都大不相同,在没有手机的环境里, 大家的交流也是直接而真诚的,很治愈。”

 

 

 

保持自卑,保持自信

 

  在陈哲沁的眼中,清华是一个汇聚丰富资源与优秀校友的平台,在这里,不仅能去追逐自己的所想所爱,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在这个良性的循环中你会变得更加自信。优秀的同学互相学习,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一群人,一起思考人生的意义或者什么样的事业才是对世界对社会更有用的,可以思考一些非常深层次的问题而不是成为一个工作的机器,从而不被社会的焦虑以及浮躁所同化。”

  “在清华里几乎所有人都是自卑和自信的集合体,因为身边的大神实在太多了。”她发现如果只是想和大家比,看到每个方面的佼佼者,就会有一种很强的挫败感,但是本科时候的辅导员告诉她,到这里不能怀着一种竞赛或是表演者的心态,也许在高中时可以做到在很多方面甩开别人一大截,但在清华是不可能什么都当第一的,在这边需要的是一种成长的心态,要做的是审视这个平台,想清楚自己想要发展什么样的能力,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同时好好利用资源和平台。不要因为不能超过别人而自卑,也不要因为一点优势就自大,身边的朋友们非常谦逊,但是其实都会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儿,会一直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成长。

 

 

  保持自卑保持自信,拥有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这是清华教给她的人生哲理。

  博士生的时候,其他的活动渐渐变少,主要是在实验室里做课题。而这份专一与专注在她看来是一个更加全方位的挫折教育。在刚开始读博的时候大家可能都会想着做出一番大事业,于是会憋着一股劲儿想要做得非常好,做出顶尖的成果发表在顶级期刊上,但后来她发现尽管努力做到了自己的“最好”,但这个过程中似乎充满了“失败“与“受挫”。“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也没有什么为什么,因为这个游戏不是你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的,有可能付出很久、沉寂非常多年也没有一个很好的成果。”因此在这样的情形下,大家的心态都会几度面临崩溃,而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去康复、学会坦然面对一切的的过程与成长。

  对于陈哲沁而言,本科时期心态的调整便是要学会谦逊,不要以竞争的心态处处与人比较;而博士期间的心态调整在她看来则是在对人生的看法上更加平和,尽到自己所能,也许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的事业,但只要完成往大圈外的一小步,那便是完成了使命。

 

 

人生只有一次,要坚持做喜欢的事情

 

  在陈哲沁看来,未来的职业发展,如果是在国内从事纯学术的生命科学方向,例如教研或实验室负责人,这个市场确实是供大于求的。例如,如果是希望在清华生院任教,现在普遍的情况可能需要两三篇顶刊或者顶刊的子刊,才能“换取”一张入场的“门票”。“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所以这个世纪哪里都有学生命科学的人”这种调侃一直都有,不可否认,劝退生化环材的人有他们的道理,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对于产业界及工业界而言,其趋势是蓬勃发展的。例如09年开始的医疗、医保、医药三方面的改革与一些创新药物企业的内化带来了很多相关方向企业的涌现。因此,这一专业的未来职业发展,我们可以将眼光放宽到医疗健康或是相关的工业产业中来。

  “无论从事哪一领域,努力做到行业内优质的那一拨,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进行探索和学习,相信这样的人无论是从事教职或是在其他领域就职,都会发展得很好。”生命科学可能是十年前开始宣传的,但其需求可能近几年才真实地增长起来,因此学这个专业在读博士之前确实需要更多方面的考虑,因为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要做好准备去接受这一切。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陈哲沁说,她想提醒大家,风口永远会变化。比如,经济类专业,虽然看起来需求量巨大,职业发展也不错,但仍然存在同质性高竞争大,较难实现差异化竞争的问题,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仍然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虽然计算机专业现在炙手可热,但如今学计算机的同学到毕业真正能够进入社会,还有至少七八年时间,到那个时候,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工作需求是否还那么强烈,大领域下稀缺急需的小方向是否已经和现在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都说不一定。追求热门的行业无可厚非,因为大家都想要更好的生活,但大家也要好好思考,假如毕业的时候风口变了,是否能够承受这个选择。

  与此相对,如果你选择了一个自己非常喜欢的行业,那么当你毕业出来时不管它冷门热门,你都能够快乐地去工作。“可能像我们这种小城市的同学会比较难提前对专业进行充分了解,你想学的方向在哪个院系、不同院系之间有什么差别,每个专业、每个培养体系学些什么,需要的核心能力、就业的渠道以及发展的路径是什么,最好都提前搞清楚。” 如果只是两眼一抹黑地去选择专业,这样很容易陷入迷茫,所以有时间的话建议去请教这个专业的前辈,向他们了解有关的学习和就业问题,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再选择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你的爱好和志向本来就是热门专业,选择会相对简单一点,一拍即合嘛。如果是相对冷门专业,那就去评估一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热情与能力做到行业比较高的水平,都要有能力和心理准备去承受自己选择的结果。

  在提及高考时,陈哲沁认为像她这样普通家庭的孩子其实都应当感谢高考,这是一个非常公平的机会。清华每年招进来的人,除开自主招生和各种专项招生计划外,真正通过纯高考考进来的人可能只有30%-40%,“当我们没有那么多资源可以去拼的时候,高考对大家来说其实是一个非常公平,非常珍贵的机会。”

  聊起高中,陈哲沁坦言也有觉得很烦的时候。“那会儿好像是在林子里走路,看不清。只有当走出来走到山脊或者山顶上才能更看得清来时的路和过往的路。”学会鼓励自己,在必要的苦闷里坚持下去,这是她在那段日子里所明悟的道理。高考之前生活非常单调,没有多线程发展过,然而从大学开始,精彩的生活将拉开序幕,但越是这种时候越需要耐得住性子,一定要替自己争取最好的机会。她建议假如想要选择科研这条路,一定要多方收集信息去了解,避免黑白两极的简单判断。

  “人生中重要的岔道口其实并没有很多,很恰巧的是,它们大多集中在大家不太懂事的青少年时期,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很好的抓住这个机会。在战略上接受高考并重视它,平台更高可以选择的东西会多很多,同时也可以为未来的自己争取到更多的东西。但是高考失利也不要被打击很久,尽快恢复过来,因为从整个人生来看其实也就像是一场马拉松,别人可能先跑了一段时间,但是你还有大把的追赶时间。重要的是保持学习的习惯和上进的心态度,不断成长。人生只有一次,祝大家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文章来源MAP青年社区